农业生产
-
30年·30人|傅天龙:让福州茉莉花茶香飘世界 - 生活资讯(健康生活网)
...看好的低档茶,做到了现在20亿元年产值。许多国际友人对茉莉花茶赞不绝口,念念不忘。”春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天龙说。细数春伦国际化的故事,不能不说到2014年推动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入选国家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推动“春伦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这两件大事。还有在全球布局分公司、展示馆,建设世界茶文化交流港……傅天龙告诉记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授予,堪称业内“奥斯卡”奖,得来十分不易。“在我们之前,中国已有普洱茶入选这一名录。都是茶叶,再度列入名录,几乎不可能。但我没有放弃,在市里有关部门指导下,我们翻遍茉莉花茶文化历史,发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点,那就是茶是中国的,茉莉花是古罗马漂洋过海过来的,茉莉花茶是花和茶的结合,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这‘1 1>2’成为我们申报的亮点。”记者了解到,2014年5月表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时,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
-
饭后吃水果,突然飞出这么多小虫子!杭州姑娘懵了:吃还是不吃? - 综合资讯(健康生活网)
...下午就有小虫子飞出来,特别是没有果皮的杨梅,拿起一颗,飞出一堆小虫子。这还能放心吃吗?“水果上飞出来的小虫子叫果蝇。它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数量绝对比会咬人的蚊子要庞大得多。”小时新闻记者跑了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找到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家,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吕要斌研究员,请教常见小黑飞的防治方法。浙江的夏天,湿度高,温度也高,容易滋生各种虫,如果把家里的虫子分分类,大致可以根据场景不同来判断虫子的品种。先来说说特别喜欢“吃水果”的果蝇。为什么杨梅上的果蝇会比荔枝上的更多?其实,果蝇很喜欢在质地柔软的水果上产卵,它们又很爱水果变坏的味道。相比荔枝,杨梅因为没有果皮,也更容易变质,这就是杨梅上果蝇多的原因。夏季,果蝇虫卵孵化只需要1-2天时间,而果蝇成虫的寿命通常有半个月。为了防止果蝇在杨梅上产卵,省农科院植微所研发的罗幔杨梅栽培技术,这些年,在浙江杨梅产区广泛推广,给杨梅树撑上蚊帐,从生...
-
朝鲜停战协议将签,毛主席密电“不急签,继续打”,是谁惹怒他? - 体育资讯(健康生活网)
...袖毛主席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一般,成为了一战成名的经典流传。毛主席但事实上,从我军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开始,许多中国的老一辈军事家对此决定就不甚看好。抗美援朝战役,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挑战世界强国的战争,单从1950年美国与中国的钢产量对比来看,美国当时钢产量已接近8800万吨,而中国仅为60万吨,多出140倍都不止,所以,许多国家等着看中国的笑话也是情有可原的。再看装备,美军一个军便有火炮1428门,坦克430辆,汽车约7000辆。而解放军才刚刚得以喘息,又何谈升级装备呢?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的人民解放军一个军仅有198门火炮、120辆汽车,更遑论坦克,最后的金城之战的装备也是向苏联购买,直到1960年才基本还清。而美军自二战胜利以来,军火工业便发展的飞速,每年生产弹药就可达数百万吨。这样的军事储备对比之下,老一辈的革命军人自是不赞成。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中真正的含义却是旨在“保家卫国”。当敌人越过三...
-
孙中山为中国选了3个首都,直言迁都伊利能够称霸亚洲,都是哪里? - 历史资讯(健康生活网)
...大连绵的山脉作为阻挡,防守很难。如果遇到敌人的突袭,那么很难迅速找到遮蔽掩护的地势。武昌的气候也是一个隐患,如果遇上梅雨季连雨天,再加上地形平坦,很难快速地将雨水进行泄洪,容易引发水灾,破坏粮食,破坏农业生产。作为一个首都城市,如果没有粮食供应保障也是十分危险的。首都选定有利也有弊孙中山所选择的第二个候选城市是西安,西安这个地方想必大家很熟悉,西安也叫长安,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西安曾经多次被定为国都。西安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平坦,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易于耕种。如果在这里定都那么会得到非常稳定的粮食供应,不用担心粮仓装不满。而且西安相对于武昌来说有更多的山地,可以有效地增加安全保障,就算敌人突袭也不会那么被动。西安的气候也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常年干爽。作为多次中国历史上首都的长安,在政治经济上也有相应的基础。然而西安这个地方,也不是完美的。由于中国地区面积广茂,西安处于中国的西...
-
...及商品有机液态肥。传统有机肥料指的是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等,它们不具备商品性,一般不进入市场流通,而商品有机(类)肥料是利用传统有机肥作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各种含有机成分的一类肥料,它们具备商品性,具有农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二十多年前,人们通常讲的有机肥料就是农家肥料,如人畜禽粪尿肥、秸秆肥、绿肥、人工堆肥或沤肥等,它们都是非商品化的有机肥料。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已经没有劳动力去施用传统的农家肥料,而且农家肥料培肥土壤的效应远被化肥当季增产的效果所淹没,施用农家肥料已经成为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情。然而,如果一直施用(往往是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化学氮肥,就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微生物区系破坏和生物活性低下、农产品品质下降和风味丧失等结果。于是,我国一方面继续大力推广施用传统农家肥料,如种养结合、秸秆直接还田等;另一方面,开始大力扶持商品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
-
【大国“粮”策】慎终如始打好夏粮丰收战 - 要闻资讯(健康生活网)
农业农村部最新小麦机收进度显示,截至6月17日,全国已收获小麦2.75亿亩,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过九成,全国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图源:视觉中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俄乌冲突造成国际粮食紧张,国际粮价高位震荡;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极端天气频仍,粮食生产收割承压。面对多重风险挑战,抓牢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要从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夏粮丰收,全年主动。要坚定不移扛责任、强科技、稳信心、提干劲,全力以赴打好夏粮丰产丰收主动仗,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藏粮于技、提质增效,始终把握中国饭碗主动。夏粮由“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助力。据新闻联播报道,小麦机收损失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要加快科技赋能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机收减损技术,推进联合收割机更新换代,加...
-
我们为什么会得传染病?看看1万年前人类祖先对这些动物做了什么 - 旅游资讯(健康生活网)
...也是一种“文明病”,正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食物过敏、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一样,与人类的文明是密切相关的。美国演化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农业的出现是人群传染病形成的开端。为什么农业的出现是人群传染病形成的开端呢?原始人类难道就没有传染病吗?贾雷德·戴蒙德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给出的解释则是非常的详细。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本书的观点来对中国的经典著作进行一番重新的解读。人类大约是在1万多年前发明农业的,在人类皮鞭下耕作的牛第一:《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当代西方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与人类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当我们运用了这些学科工具之后,往往会对人类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东西方传统的史学中,历史学家是不可能关注微生物的,因为...
-
卡脖子领域还剩35个,美国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越遏制越强? - 综合资讯(健康生活网)
...针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中国)的封锁制裁体系,试图遏制中国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根据《科技日报》的统计:目前中国最后还有可能被卡脖子的领域,一共还剩35个。从当年一穷二白,连火柴、铁钉都不能自给自足的落后农业国,到现在能“卡”中国“脖子”的领域只剩下35个,且未来会越来越少。美国人是真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越遏制反而越强了?(100多年前,我们落后的时候,很多日用品都要加一个“洋”字)美国人的疑惑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有两个大国:中国和苏联,而且苏联的国力明显更强,是能够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中国在1949年刚建国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且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整整109年的黑暗时期,国力已经衰弱到最低谷。但是当时的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对中苏两国实施了技术封锁和禁运,试图以此来打击两国的发展。但是现在看来,中苏两国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苏联在美国的战略封锁下迅速衰落,例如...
-
知青岁月:回城后发现自己怀孕父母让她打胎,她却做出这样的选择 - 生活资讯(健康生活网)
...说省城的知青是来插队落户的,社员们都很抵触,都说知青们是来跟社员们争口粮的,有两位老人还喊着要把知青们赶走。后来,大队书记孔繁昌做了社员们的工作,他说知青们来下乡插队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是来支援农业生产帮着乡亲们过好日子的。孔书记都喊哑了嗓子,社员们还是不理解,他们就认一个死里,就认准了知青们来了就得吃饭,就得争他们的口粮。最后孔书记说:“知青来插队是毛主席的指示,人家知青来插队是带着粮食来的,国家给知青供应粮食,人家来了就是帮咱们干活,不吃咱们的粮食。”乡亲们听说知青们来插队是毛主席的指示,再也没人敢反对了,大家还争抢着让知青们到他们家吃住。因为当时队里没有为知青们准备好吃住的地方,知青们只好分散开暂时借住在老乡家里,也在老乡家里吃饭,队长把知青们的口粮(知青下乡插队时,第一年的口粮由国家供应,国家还为每位知青下拨了安家费)都送到了老乡家里。谁家接收一名知青暂住,队里每天还要为他家...
-
...乌克兰的喜剧演员要把乌克兰的国运演绎成莎翁笔下的悲剧时,也许人们就听不到她的哭泣,但人们会看到她在流血。谁又能想到,乌克兰最辉煌的时刻竟然还停留在冷战结束时。在很多西方学者眼里,乌克兰是一颗有着完整工农业体系的掌上明珠。它不仅坐拥着“苏联航母的摇篮”黑海造船厂,还背负着“苏联的羽翼”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可惜,尽管这位继承苏联庞大遗产的孩子有着上天入海的本领,甚至硬实力来说也一度仅次于美俄,最终却在“欧洲的谎言”里迷失掉自我,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乌克兰在哭泣,自断的羽翼再无光华乌克兰拥有超过全世界3/4的黑土地,从斯大林时代开始就是鼎鼎大名的欧洲粮仓。当时,整个苏联给予乌克兰的政策倾斜非常明显,克里米亚就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被划分到乌克兰的。毫不夸张得讲,一个有地有粮还有着完整军工业以及科研实力的乌克兰,当时任谁见到了都只有羡慕的份。而苏联解体后,更是留给乌克兰足以俯视整个世界的庞大战略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