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FUBIAO.CN 开服表 - 第一中文开服信息网

网站首页 网页游戏 安卓游戏 IOS游戏 H5游戏

当前位置:开服表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纣王与姬昌的关系,被史书隐藏得太深,原来周武王有多个兄长 - 体育资讯(健康生活网)

来源:互联网作者:开服表整理时间:2023-11-01 17:48

商朝灭亡后,周朝扶持纣王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之后微子启二弟微仲接任宋国国君,孔子是微仲的第十四代传人。因此,孔子姓子,货真价实的商代王族后代,名门望族之后。

周朝建立后,武王册封一批亲族,其中将同母三弟姬鲜封在管地,因此他就被称为“管叔鲜”。武王去世后,管叔鲜不满老四周公摄政,于是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兵败身亡、管国灭亡。管叔鲜的后代以“管”为姓,若干代后管仲出生,辅佐齐桓公称霸,被誉为千古第一相,深得孔子赞誉。

以《史记》记载来看,孔子是殷商后代,管仲是姬周后代,两人似乎没有什么亲戚血缘关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姬昌是纣王的姑父,孔子祖上微仲与管仲祖上管叔鲜是标标准准的老表关系,只是由于司马迁隐藏了一件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才导致他们关系被后人遗忘。

孔子祖上来历比较清晰,没有什么争议之处,但司马迁却搞错了管仲祖上的情况。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文王与正妃太姒育有十子,“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姬载)。”

在司马迁看来,太姒是周文王元配正妻,伯邑考是长子,周武王是次子,管叔鲜第三子,他们身上有着一半夏人的血脉。所谓“太姒”,是“有莘国”之女,夏朝大禹的后代,周文王娶太姒,意味着周夏联姻。

但以目前先秦史料来看,至少没有明确的、正式的原始材料支撑“文王与太姒生育十子”,也没有说管叔鲜母亲是太姒,不知道司马迁为何如此判断。因此,管叔鲜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太姒,其实存在很大的疑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司马迁隐藏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段历史对判断管叔鲜的母亲至关重要。

姬昌继位后,娶的第一个正妻,实际上是帝乙妹妹,《周易》中记载相对简略,主要就是“帝乙归妹”这四个字,但《诗经·大明》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结合周易与诗经来看,帝乙将妹妹嫁给了姬昌,而周人将之视为“天作之合”,整个婚姻场面非常庞大,周人非常兴奋,姬昌在渭水河畔迎亲,且是“造舟为梁”,造船相连作为渡桥。因此,姬昌是商纣王的亲姑父。

当时,在周人的眼里,殷商是“大邑商”,周人是“小邦周”,那么姬昌娶的帝乙妹妹,会成为侍妾还是正妻?毫无疑问,帝乙妹妹必然是姬昌的正妻。值得深思的是,博览群书的司马迁,只字不提“帝乙归妹”,单纯地用无心之过无疑说不过去,只能说他有意隐藏了这一段历史。

后来,可能是帝乙妹妹生病去世,于是若干年后姬昌续弦,娶了“有莘国”之女“太姒”,就是诗经中说的“缵女维莘”,太姒生下了伯邑考与姬发(周武王)。

帝乙妹妹与姬昌有无子女,文献上没有记载,但从时间与习俗上来说,两人应该有子女。

《礼记》中记载的“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姬发”,正确解读不是13岁生伯邑考,而是帝乙妹妹去世、续弦了太姒之后,大约是继位13年时生伯邑考,继位15年时生姬发。

由于父亲季历被文丁囚杀,姬昌是在继位第二年攻打殷商,为父报仇,为了缓和商周关系,帝乙采取和亲的办法,出嫁妹妹安抚姬昌。因此,姬昌与帝乙妹妹生活了10余年,之后才娶了太姒。

当时,大势力一旦确定联姻,就必然要确保生下儿子,因此嫁女往往不是只嫁一个,同时还会出嫁几个地位较低的同族之女,就是为了提升生儿子的概率,最终她们生下的子女,都会交给主母或嫡母抚养,称呼嫡母为“母亲”;同时,其他庶出的儿子们,也会称呼嫡母为“母亲”,反而不能称生母为“母亲”。“太姒十子”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并不是说太姒亲生了十个儿子,她成为嫡母后,帝乙妹妹之子们等都会称她为“母亲”。可见,在这十余年间,帝乙妹妹不太可能没有子女。既然如此,帝乙妹妹的儿子会是谁呢?

关于帝乙妹妹与姬昌的儿子们,从史书记载来看,应该是“五叔”或“五叔”中的部分人。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

二千年来,“五叔”到底是哪五个人,一直争论不休,西晋杜预注释《左传》“五叔”为“管叔鲜、蔡叔度、成叔武、霍叔处、毛叔耼也”,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五叔”为“管叔、蔡叔、成叔、曹叔、霍叔”。但无论怎么解读,管叔鲜都是五叔之首。

问题在于,以管叔鲜为首的“五叔”,到底是不是帝乙妹妹的儿子们呢?

首先,周文王诸子中,除了伯邑考与周武王之外,真正得到重用的就三个,即周公旦、卫康叔、聃季载(姬载),为何其他人没能得到重用?儒家以他们三人贤德来解释,但实际上当时“论血脉”,龙生龙、凤生凤,王侯将相有种,因此这三人与姬昌是真正的同母兄弟,而其他人不是,所以其他人即便年纪大,在朝中也没有官职。其实,如果周初就以贤德、才华选官的话,陈胜吴广就不会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其次,“尚年”的意思是尊崇年长者,但按照史记记载,“五叔”中除了老三管叔之外,其他人都比周公旦小,又如何能使用“五叔尚年”来说明?因此,“五叔”年龄必然很大,至于有没有周武王大不好判断。

除此之外,武王去世后,三监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叛周,儒家解读是管叔嫉妒周公摄政,但政治人物计算的是政治利益,不太可能脑袋发热就造反,三监反周成功有何好处,武庚会与他们平分天下,或者真心重用他们?如果三监母亲是太姒的话,武庚不可能真正信任灭国与杀父仇人的兄弟,唯有三监母亲是帝乙妹妹,与武庚是亲老表的关系,才会得到武庚的信任,三监也才会与武庚结盟造反,因为认为成功后会获取、并能保住更大的政治利益。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姬昌与帝乙妹妹生下了管叔等,由于帝乙妹妹去世、姬昌续弦了太姒,于是太姒之子伯邑考、姬发、姬旦等地位上升,变成了嫡子,管叔等地位下降,变成了庶子,因此伯邑考成了老大、姬发成了老二,管叔鲜等反而排在了后面。说到底,这不是按照年龄来排序的,而是按照嫡庶地位排序的,至于司马迁记载的“太姒十子”,则是糅合了两种排序,变得不伦不类。

综上,管叔鲜等是帝乙妹妹之子,伯邑考、周武王真正的兄长,与商纣王、微子启、微仲是表兄关系,是武庚的表叔,他的后代管仲与微仲后代孔子,无疑也是真正的亲戚关系,只是相隔较远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左传》等

免责声明:开服表发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开服表网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同时文中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