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收陷阱与需求不足 - 文化资讯(健康生活网)
学界流行着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中收陷阱。
为什么说中收陷阱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因为这个词语的提出,其实,是在为经济可能出现的下行趋势做背书。那么,中收陷阱有没有统计学的支持呢?先来让我们看看中收陷阱的表意吧。
中收陷阱是说:当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一定会遭遇到中收陷阱,正如秋收之后是冬藏一样,下行是一个常态,不用大惊小怪。如是你的脂肪太丰富了,那么减肥就成了健康。用中收陷阱解读经济现状,出发点当然好,我们也希望经济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太胖了,但是,这不是严谨的态度,如果天下事都那么简单,又何须去谈什么深化改革,又为什么要啃什么硬骨头呢?
看清困结之所在,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最起码的自信。
我们真的出现了中收陷阱吗?
那就先看看我们的中产阶级有多少吧。
以麦肯锡标准为例:中产阶级的年收入为9-36万,福布斯标准是到42万,但是要求生活在城里,年龄要在25到45岁之间,大学学历,专业人士或者是企业家,还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而是对稳定收入的预测;这样一统计能够得上中产阶级的人怕是所剩无已了,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你还没全款买房,那你什么也不是,如果你还在供楼,那弄得不好也会由中收家庭变成负债家庭。为此,根据国外相关规定,国内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自定规则。
北大科学院的规则是:全款购买了车房后,年收入超过50万元人民币,才可以算是中产阶级。这样计算,中国离中收陷阱还差得很远,那么,中收陷阱之于中国经济,其实就是一个没有还没有得到统计学数据支持的概念。它让我想起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
按北大科学院的标准,我们有3320万家庭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标准,对一个刚刚崛起的大国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一个值得辩证的数据是:今年我们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2000元美金,进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个数字也不能不支持中收陷阱,因为,GDP的平均数不直接反映居民收入,真正有意义的数据是居民收入在GDP总量中的占比,这个占比,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这也就是说,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2000元美金,这表明我们的人均生产总量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我们居民收入的身体依然很诚实,还需要努力才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既然不存在中收陷阱的问题,那么,问题也就来了:经济滞涨的深层矛盾是什么?是中收陷阱,还是恰好相反,是内需不足?
需求不足,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
需求不足的原因太简单了,就是因为我们远没有达到中收意义上的居民收入水平,而生产总量平均数已经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矛盾,一个供给与需求趋向于不平衡的矛盾,是一个长期形成的深刻的矛盾,也是一个我们今后无法再回避的矛盾。
尤其是楼市的大消费,已经提前透支了居民的主要收入。
所以,虽然年初以来,对房地产可以说是关怀备至,利好的政策一浪高过一浪,而佛性的楼市就是趴在地板上不动,因为,收入不足,内需不足。再加上就业的不稳定因素,疫情的冲击,消费者心理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当年不差钱,现在很差钱了。
未来的关键是什么?
其实,所有人都会说,那就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呀,问题还真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我们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是深层矛盾,以房地产为例,最近重量级的说法:房地产是今年经济稳定的关键。这等于说,经济要达成各项指标,还必须保住房地产。需求不足,那就靠政策推力;为什么一定要保呢?因为地方财政的60%依赖房地产,银行的主要收入来自房地产,九万家房企公司的生存依赖于房地产,相关五十多个行业依赖于房地产,有这么多的依赖,那么,房地产不保也得保,这成了硬道理。
那么,谁来支撑房地产的需求端?
当然是刚需。这就是暴风之眼了,这就是深层的矛盾。一方面,方方面面都太依赖房地产,房地产出问题,经济马上出问题;另一方面,又是刚需严重不足,这是当前经济下行的主因;刚需不足,却还需要刚需打完最后一排子弹,那未来又将如何呢?
这显然不是哪一位专家,也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了。
我想说明的是,不存在中收陷阱的问题,存在的是居民收入长期占比过低,导致供需平衡突破了边际,于是,我们的经济站在了十字路口之上:如何在发展中扩大需求,提高居民收入,始终没有明确的条条;而民营口企业如此地不景气,又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现在的重心落在了投资这驾马车上,而不是消费。年内将通过大基建,提高国企的权重,以保证各项经济指标的达成;但是,这能不能解决效率问题,能不能转换为对就业与民生的直接支撑?这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如果不能,那就一定会依靠房地产这个夜壶,这就真的是问题了。
房地产还有多大的潜能,现在的政策能不能春风送暖,让房地产再造奇迹呢?六月份内应该见分晓。
同时文中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