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课本插图丑翻了,是我们太敏感吗? - 娱乐资讯(健康生活网)
最近看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热搜啊。
就是很多人吐槽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太丑。
已经丑到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地步。
我们先来看看一起,究竟有多奇怪。
这几张是讨论最激烈,大家公认最丑的图。
可以看出,确实表情有些诡异。
线条也是很简单,来来回回都是一个套路。
平平无奇和“美”完全搭不上边。
还有人说,这小人像是得了大病,就是这种:
无意冒犯,但是确实就很像。
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封面也是全部使用一个模子,大字配小人,看起来十分僵硬。
比如这个数学课本,左上角区域使用10种小圆球排列。
橙色配绿色,讲逻辑不讲色彩道理。
还有紫色的背景配上金色的字体,就劝退了很多人。
所以数学学不好的原因找到了。
很多人也都批评教材设计方太过敷衍。
还流传出一个段子。
经费可能也是一个问题吧,乌合麒麟也发文说是价格因素。
但设计美学本身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可能的一门学问呀。
不妨看看上世纪初的课本。
这套课本诞生于清末科举制废除,新式教育推广之后。
虽然是黑白的,但应景的插图很多。
讲到叙事,就以人物肖像为主,笔法有一种幽默感,比如这样的:
认识雪花,上面是文字说明,下面是雪花的结构图。
描述长城,也会配一张长城的图片。
而90年代教科书封面是这样的:
小字大图的设计很抓眼球,插画色调也很柔和,统一,非常唯美的设计。
再往后,画里的孩子朝气蓬勃,非常阳光,让人很是向往。
尤其瓜田刺猹的少年闰土,一代经典。
后来经典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大部分人应该都用过这个版本的教材吧。
黑色,白色,背景色三种配色虽然不好看,但整体很清新。
再对比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使用过的教材的变化:
不难看出,每个阶段的设计都是有时代气息,契合年代审美的。
出版社也一直在默默做出改变。
所以,既然现在大家都觉得不够美,那感觉也可以再讨论讨论。
而且说起来对教材人物审美的吐槽一直都有。
前几年,出版人陈瑶就把自己孩子小学一年级教材和三十年前的小学教材摆在一起比较,感叹说:
现在大陆的小学教材丑得让人想哭!!
看对比图确实是浓浓的廉价塑料味道。
也有媒体一直引用其他国家的小学课本,以此呼吁重视教材设计。
前方高能,一大波暴击正赶往现场。
这是日本课本,字体、排版、图画都经过了用心的设计。
中国台湾的课本原来也不美,后来他们发起了一项名为“美感细胞”的教科书改造计划。
这是设计之后的,可以欣赏一下。
韩国的初中课本封面走得是流行路线,大量的拼贴撞色手法,看着非常潮流。
说到韩国的课本,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据说有一段时间韩国的教科书审美发生了脱节,学生们就自己动手改造。
欧巴必须穿西装。
美女一定开眼角。
年轻十岁露大腿。
人丑就用眼镜挡。
如果你不是一个美女,在韩国你可以选择整成一个帅哥。
打扮打扮都是潮人。
锥子脸才有存在感。
终于知道为何韩国塑形行业发达了,从课本就开始卷了。
话说,我们当年没少折腾杜甫……
玩归玩闹归闹,虽然教科书上的一副插图跟成绩相比影响不大。
一本好看的教科书也无法培养出国际美学大师。
但是,把美感教育渗透在教科书插图里,也许是提升孩子审美能力、创造力培养的一个思路。
就像廖·华莱士说的:“美,就在凝视者的眼睛里。”
《史记·管晏列传》中也有句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久远的年代,我们活得比较粗粝,无暇顾及美的含义。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审美水平就需要不断地提高。
在生活中发现美,让美融入生活。
有研究就发现孩子审美敏感期发生在2.5到5岁之间。
周围的环境,成人世界的见闻,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以及我们说的教科书本中的插画,都会帮助他们确立一个审美标准。
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模仿、打造自己。
尤其是涉及到儿童性教育的课本,有美感的绘图就更重要了。
之前就有家长举报说插图不合适。
现在这个教材也有类似问题。
还有一直都有的“眯眯眼”争论,某摄影师的作品之争。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要修复佛像,结果修复后变成了“美羊羊”。
以及谁也说不清的“中华韩版英伦风”服装设计。
完全不知道如何向客服描述。
当然这里面牵涉的因素很多。
但一切的起点,还是审美问题。
审美,真的是影响一辈子的事情。
是时候把这股精气神提起来了。
如果你对教材中的绘图有看法,也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交流。
同时文中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